電視劇《以法之名》,由中央電視臺總臺出品,得到了最高檢影視中心專業支持。
劇情聚焦司法系統內部反腐,涉及真實案件改編,呈現了多起錯綜復雜的案件與人物沖突,法律細節經最高檢審核?。
?劇情一開始,就通過懸疑劇色彩的鏡頭,表現喬振興拖著一把長長的冰鎬,自掘冰窟,展現了“白夜劇場”劇的特點。
洪亮團隊著重調查的是萬海集團,長期通過暴力手段壟斷東平市交易市場,涉及非法拘禁、故意傷害等罪行,但庭審中有人當庭喊冤,引發最高檢介入調查?。
?舉報信指控檢察官充當保護傘,洪亮團隊在復查中發現司法人員徇私枉法證據,直指黑惡勢力與司法腐敗的勾結?。
?該案融合了“青島聶磊黑社會團伙案”及“青島中院腐敗窩案”的細節。
?律師張文菁(董晴)為萬海集團辯護,反被指控為黑社會組織成員,庭審中當庭喊冤引發輿論關注?。
這部分劇情?取材自“青海女律師林小青案”,展現律師被誣陷為犯罪團伙成員的司法漏洞?。
?張文菁最終無罪釋放,但案件背后黑手李人駿的虛偽道歉引起質疑,李人峻會是保護傘嗎?
以上的劇情是刀刃向外的部分,本劇的另外一條線,還有“刀刃向內”的部分。
?海東省檢察院檢察官洪亮(張譯),奉命調查恩師張春林,在押解嫌疑人林喜途中,允許其祭拜祖墳,違規改變路線,導致嫌疑人自殘昏迷。
?張春林臨近退休,若簽字認罰將影響待遇,同事鄭雅萍(蔣欣)強烈反對調查,與洪亮爆發激烈爭執。
?洪亮在調查中面臨恩師情誼與職責的沖突,上級施壓與同僚質疑的雙重壓力。
?劇中通過洪亮的視角,揭露機關內部監督的復雜性與改革決心?。
從演員方面來說,張譯、蔣欣、李光潔(李人駿)、王勁松(張放)等演技派聚集,觀眾看到了一眾熟悉的面孔,增強了本劇的吸引力。
?在人物塑造上,比如角色如張春林、鄭雅萍并非非黑即白,凸顯灰色地帶?。
?本劇的創意結構還是非常有想法的,內調和外查的雙線并行,司法腐敗調查與黑惡勢力清除,懸念層層遞進?。
可惜,這樣的結構觀眾并不買賬。
首先,多線敘事沒有把控好,節奏緩慢而冗長。
劇情在同時鋪開“萬海案”、“喬振興死亡案”、“指導組調查線”等多條故事線后,主線模糊,如同“流水賬”。
尤其是家庭戲,如洪亮夫妻矛盾,篇幅過多,沖淡了主線。
在 角色塑造與演員表現上,人設單薄,和人物的設定有矛盾。
比如蔣欣飾演的鄭雅萍作為省檢主任,情緒不穩,無理護師,很明顯地“專業素養缺失”,與其職位嚴重不符。
人物塑造臉譜化嚴重。
張譯飾演的洪亮,其表演方式與《狂飆》安欣相似度太高,還是在張譯的舒適區。
楊爍飾演的黑老大萬海延續《大江大河》雷東寶的表演模式。而幕后保護傘(如蘭景茗)過早暴露,削弱了懸疑張力。
劇情邏輯上,幾個關鍵反轉處,沒有說服力。
喬振興“自殺”前痛飲烈酒、自掘冰墓等行為刻意營造戲劇性,卻缺乏動機支撐。
喬振興遺體被“誤燒”,靠剪輯強行制造懸念,而非邏輯推進。
律師張文菁被指控為黑社會骨干,但嫌疑人兩年未逃逸且繼續辯護,邏輯不通。
這部劇開播前以“最高檢背書”,“尺度直逼《人民的名義》”造勢,但實際看來完全比不上。
豆瓣評論有超過一半的評論,指出了劇作的各種問題,比如洪亮妻子這樣的女性角色宛如擺設,案件進展緩慢等等問題,總體來說,無法稱其是“暑期押寶大劇”